3月3日,財政部、工信部、保監會三方主持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部署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這是通過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創新機制,是推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走向市場的重要舉措。財政部副部長劉昆、工信部副部長蘇波和中國保監會副主席王祖繼在會上發言,闡明此項工作的意義,并部署具體試點工作。
本次會議在全國設30個分會場。北京會場參會單位96家,除北京市相關單位外,還有國家電網、中石油、中車、中航、中船重工等國字頭的17家企業集團;6家保險公司和機構;25家協會;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騰訊網的29家媒體參會。
2月2日,三部門聯合發出《關于開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試點工作的通知》財建(2015)19號。同時,工信部發布《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2015年版)》,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本次電視電話會議就是對這三個文件的背景、意義、實施進行說明,并要求各個省市相關部門進行后續宣貫。
劉昆副部長指出:補償機制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原則,用中央財政來支持產業重大關鍵裝備的推廣和使用,突破用戶風險瓶頸,促進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財政部將引導補償機制市場化運作,生產企業對《目錄》產品投保,中央財政給予補貼,用戶受益,發揮財政保險杠桿作用,政府搭建保險公司與裝備企業的合作平臺,實現多方共贏。
蘇波副部長在發言中指出:大力發展重大技術裝備是長期工作,必須要有創新機制給予支撐。保險補償機制的創新點在于,強調企業的主體地位,減少首臺套的認定環節,尊重市場規律,各個部門密切配合、協調,發揮合力。
個別地方部門已經開展了保險補償機制。2011年浙江有40多家企業加入,山東也有3家企業,今年年底有51架飛機要進行投保。各部門將對保費補貼進行跟蹤,并及時提出調整方案。
中國保監會王祖繼副會長在發言中提到,首臺套重大設備保險補償機制是三部門一次開拓探索的嘗試。是在中關村試點之后,建立的全國試點。對保險業來說,投保產品單體價值大、缺乏傳統數據,需要全新的保險產品的設計思路。為此,保監會制定了《指導意見》,提出重大技術裝備制造企業自主投保,保險公司提供定制化綜合保險產品進行承保(質量險、服務險打包),購買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產品的用戶為保險受益人,中央財政對符合條件的投保企業提供保費補貼。
實施保險機制的意義在于,能夠降低企業成本、發揮財政資金效益、拓寬保險公司的業務范圍、增強保險公司之間的合作,是一種全新的保險模式。王祖繼重申中央財政資金將對首臺套裝備的前三套訂單的保費給予補貼,對于制造企業而言機遇難得。